浙江“百名科技追夢人”邱衛明——每一秒都是人生刻度 | |||
|
|||
邱衛明,縫紉機高級技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浙江省萬人計劃專家,浙江“百名科技追夢人”,先后獲9項國家發明專利,100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錢江技能大獎、浙江省金錘獎、浙江省職業技能帶頭人稱號;領辦了全國示范邱衛明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浙江省邱衛明技能大師工作室。 縫紉機的精度 “每一秒,縫紉機的機針運轉100次,一上一下算一次。縫紉機是6級精度,精度值比汽車還要高。”邱衛明用手指比了個上下動作,輕聲概括了縫紉機的精度。 衣服穿在每個人身上,制造衣服的縫紉機卻是以一種懷舊的形象留在人們記憶中。邱衛明所研發的縫紉機,與老百姓記憶中的早已天差地別。他干這一行18年了,工齡漸長,他覺察到時間的刻度卻隨著科技的進步變得越來越小,到了如今“一秒百次”的時代,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刻度也已經以秒為單位了。 邱衛明的本職是研發縫紉機,縫紉機的速度越快,越需要他為每一秒的律動付出巨大的努力。好在入行時還是個小學徒的他,就已經能沉下心來,18年打造精密儀器的瑣碎細節,他全都完成得滴水不漏。 1998年,邱衛明從臺州廣播電視中等專業學校機電專業畢業,之后被保送到浙江機電學院。為了替家里省錢,他放棄保送,進入杰克縫紉機廠,一直工作到今天。 他從小酷愛動手調試機械零件,本質上他是好動的,但調試零件時他呈現的又是安靜的狀態。這種靜動結合的狀態,給了他不可言喻的滿足感。當年在企業,不少學徒因為繁瑣的雜活抱怨不斷,只有他非常享受。他喜歡高效地完成每一件細活,享受被他清理完畢后變得井然有序的工作環境。 半年后他被調往質檢員崗位,他高效、高質的工作狀態,很快又讓他成為了機械工程部的技術員。因為企業初期人手不夠,除了質檢,他還參與了設計、裝配、檢驗等工作。這些雜活累活,都是他日后的財富基石。 “如果不是對每一個環節都熟悉,怎么可能研發出縫紉機的每一個部件呢?”他微笑著說。 高科技就是“超能力” 多年多工種的工作之后,邱衛明成為了企業的研發人員。他最早參與設計的超高速縫紉機,速度是每分鐘6500轉,這個速度超越了當時日本縫紉機的水平,而廠里給他的研發期限只有5個月。 邱衛明面臨的是這樣的科研難度:機針上下走動的幅度是32毫米,他需要在這個幅度內,對數值進行調整。他能調整的數值只能限制在0.01毫米,1/6頭發絲那么細。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大量閱讀專業書籍,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以前在中專時學的知識不夠用了,我必須進行系統的自學,才能跟上發展的需要,”邱衛明說道。每分鐘6500轉縫紉機的研發,成為了他研究之路的起點。因為這項研發的成功,他成為全國包縫機技術領域里的一位重要研發人員。 邱衛明調動自己超強的學習能力,于2006年獲得大專學歷,2009年拿下本科學歷。隨著眼界的開闊和學識的大幅度增長,他的研究開始不斷開花結果,短短幾年間就拿下了5項國家發明專利、30多項國家實用專利。最重要的是,他研發出行業內首個“帶電機的縫紉機頭”,實現了縫紉機的智能化。 科技的發展,常常會帶有科幻感,務實的邱衛明覺得現實中確實有“超能力”,而這個超能力就是高科技。 認真,每個人都可以是技能大師 邱衛明同時領辦了全國示范邱衛明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浙江省邱衛明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臺州廣播電視大學和杰克縫紉機廠內,他經常為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員工授課。 “其實我就是起了帶動的作用,所謂大師,就是激發大家研發、學習的勁頭,和大家一起學習進步。”邱衛明認為,與一些特別需要天賦的行業不同,在縫紉機研發方面,只要認真,將工匠精神傾入工作的每一個細節,每個人都可以是技能大師。 為了讓更多人對縫紉機的高精度、高科技感興趣,邱衛明在編寫培訓教材時,用心以通俗筆法寫高新知識。2006年,他編寫了一部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培訓教材,將市面上所有種類的縫紉機安裝調試說明都進行了匯總。因為通俗易懂,每位員工拿到這份教材就能根據內容進行操作,深受業內歡迎。 2013年,他任職臺州電大教師后,教學方式同樣讓學生們耳目一新。18年與一線工人打成一片的工作經驗,讓他的授課充滿了親和力和說服力。他的教學會模擬工廠檢測部門的工作流程,將縫紉機和機械制造的知識加入到機電專業日常教學中,并實施“一對一”輔導。首次省電大統考,他授課的學員的合格率達到了96%。 如今邱衛明的工作時間有一半是用于教學,剩下的就是不斷學習,跟上最新的科技。一周最多只休息一天,是他的工作常態。 “累的話還好,我有自己調節的方式。最大的壓力,其實是科技進步的速度太快,會擔心自己學習能力無法匹配新知識。但我相信年輕人能解決我的擔憂,在工作室中,我們都是彼此的老師,每一個人的進步,都是共同進步。” 邱衛明習慣背一個黑色雙肩包,采訪當天他背的也是這個包。當采訪結束他和記者告別時,從背面看去,這位享譽全國的技能大師,好像一個認真的學生,正要趕往課堂。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